商圈分類總整理-依區域
商圈分類整理總表-依區域
資料來源 | 學者或單位 | 分類依據 | 分類項目 | 說明表格 |
西門商圈更新再造-以來來百貨公司為例 劉育昇等4人(2001) | 經濟部商業司(1995) | 所在位置區分 | 都市中心型、副都市中心型、大地區中心型、地區中心型、近鄰中心型 | 表格D-A |
林正修、王明元(1995) | 都心全域商圈、都市部份商圈、地域商圈、生活商圈、徒步商圈 | 無 | ||
經濟部商業司(1999) | 商圈輔導型態 | 都市商圈、區域商圈、特色商圈、新興商圈 | 無 | |
陳諭萱(2009) | 林育正(2005) | 從區域性分類 | 都會區類、鄉鎮區類、郊區類、新開發區類 | 表格D-B |
王聖雯、黃筱雯(2008) | 黃幹忠(2005) | 都市型、社區型、辦公型、轉運型、校園型、遊樂型 | 表格D-C | |
林高儀(2009) | 都市型、地區型、社區型 | 無 | ||
維基百科 | 曾光華(2007) | 顧客背景與流動性 | 都會型、社區型、辦公型、轉運型、校園型、遊樂型、夜市型 | 表格D-G |
2013立地商圈規劃與開店的關係- 陳承廷 | 陳承廷(2013) | 依商圈位置分 | 都會型〈都市全域商圈〉、副都會型〈都市部份商圈〉、大地區中心型〈生活商圈〉、地區中心型〈地域商圈〉、近鄰中心型〈徒步商圈〉 | 表格D-D |
商圈經營- 林思如 | 環球科技大學 林思如 | 區域大小 | 都心型、副都心型、大地區中心型、地區中心型、鄰近中心型 | 表格D-E |
陳清文(2003) | 翁俊雄(1990) | 廣域型、近鄰型、住宅區型、路過型、通勤型、都心型 | 表格D-F |
表格D-A 依位置區分-經濟部商業司
資料來源 | 學者或單位 | 分類項目 | 內容 |
西門商圈更新再造-以來來百貨公司為例 劉育昇等4人(2001) | 經濟部商業司(1995) | 都市中心型(都會複合型商圈) | 其範圍包括整個都市的四周, 交通及人潮流量來自四面八方, 又稱都會複合型商圈。如台北站前商圈以及忠孝東區商圈。 |
副都市中心型(全市複合型商圈) | 係公車路線集結的地區, 可以轉換車, 形成交通輻奏地區, 又稱全市複合型商圈。如台大商圈以及士林商圈。 | ||
大地區中心型(地區型商圈) | 係公車路線可以延伸到達的地區, 又稱地區型商圈。 | ||
地區中心型(生活商圈) | 係商圈範圍大約一公里左右, 又稱生活商圈。如內湖商圈。 | ||
近鄰中心型(徒步商圈) | 係商圈設定, 大約在半徑250-500 公尺左右, 又稱徒步商圈。 |
表格D-B 依區域性分- 林育正
資料來源 | 學者或單位 | 分類項目 | 內容 |
台北市商業辦公商圈餐飲複合店之創新經營模式 陳諭萱(2009) | 開店就賺錢 林育正(2005) | 都會區類 | 流動消費人口會比固定消費人口高出兩倍以上。這類商圈是引領流行時尚的代表,大部份是目的型的消費,及少部份功能型消費。 |
鄉鎮區類 | 固定消費人口會高於流動消費人口。這類商圈以功能型為主,搭配一部份的方便型消費。 | ||
郊區類 | 流動消費人口為主,會以目的型及方便型的消費各佔一半,通常是一些風景娛樂區為主。 | ||
新開發區類 | 屬於特別開發或專屬區,如新的科學園區或新開發的市鎮或學校等,由於商圈尚未成熟,所以一開始是方便型消費為主。 |
表格D-C 依商圈區域分- 黃幹忠
資料來源 | 學者或單位 | 分類項目 | 內容 |
王聖雯、黃筱雯(2008) 商圈之發展條件與形象塑造研究—以政大商圈為例 | 黃幹忠(2005) | 都市型 | 都市大多數人口主要購物、休閒、娛樂的區域,商店類型包含百貨公司、戲院、速食店等,代表區域為臺北市忠孝東路四段及西門町。 |
社區型 | 主要以零售業之形式滿足社區住宅需求,商店類型包含便利商店、家庭小吃、超市、麵包店等,代表區域為臺北市民生社區。 | ||
辦公型 | 主要以零售業之形式服務區域內的上班族,且日間生意大多比夜間好,商店類型包含銀行、郵局、速食店、沖印店、咖啡店、商務旅館、文具用品店等,代表區域為臺北市民生東路。 | ||
轉運型 | 因交通工具轉運造成人潮流動而發展的商圈型態,商店類型包含書報雜誌店、咖啡店、速食店、特產店等,代表區域為臺北市、高雄市等各地之火車站。 | ||
校園型 | 此類商圈之顧客多為學生或教職員,寒暑假生意較差,商店類型包含自助餐、便利商店、書局、補習班等,代表區域為台大公館、成功大學勝利路。 | ||
遊樂型 | 此類商圈之客源大多來自遊客,生意由於季節性及氣候性而顯得不穩定,商店類型包含旅館、飾品、土產店、禮品店、攝影用品店、泳具店等,代表區域為墾丁、日月潭及烏來。 |
表格D-D 依商圈位置分-陳承廷
名稱 | 都會型〈都市全域商圈〉 | 副都會型〈都市部份商圈〉 | 大地區中心型〈生活商圈〉 | 地區中心型〈地域商圈〉 | 近鄰中心型〈徒步商圈〉 |
距離 | 包括整個都市四周,交通流量與人潮來自四面八方 | 公車路線集結地區,可以轉換車 | 公車路線可以延伸到達地區(5,000公尺) | 大約半徑1,000公尺左右 | 大約半徑250~500公尺 |
單程時間 | 20分鐘 | 10分鐘 | 8分鐘 | ||
時速 | 30公里 | 6公里 | 3公里 | ||
案例 | 西門町與台北市東區 | 士林、公館 | 三重、中永和 | 新店、淡水 | 人口密集的商業或住宅區 |
表格D-E 依區域大小分-林思如
資料來源 | 學者或單位 | 分類項目 | 內容 |
商圈經營- 林思如 | 環球科技大學 林思如 | 鄰近中心型商圈(徒步商圈) | 商圈的設定大約在半徑200至500公尺左右,亦即俗稱的徒步商圈,此類型商圈分佈在地區人口較密集的地方或商業中心。 |
地區中心型商圈(生活商圈) | 圈的設定大約在半徑一公里左右,一般稱之為生活商圈,例如台北縣新店、淡水等地區。 | ||
大地區中心型商圈 | 較地區中心型更廣的商圈,例如,台北縣三重、中永和等地區。 | ||
副都心型商圈 | 通常指公車路線集結的地方,可轉換車,而形成交通集會地,例如台北市士林、公館等地區。 | ||
都心型商圈 | 商圈可涵蓋的範圍,可能是整個都市的四周,其交通或人潮流量來自四面八方,例如,台北市的站前、西門町及東區等。 |
表格D-F 依商圈區域分-翁俊雄
資料來源 | 學者或單位 | 分類項目 | 內容 |
台灣形象商圈的形象策略及視覺識別設計之研究 陳清文(2003) | 翁俊雄(1990) | 廣域型 | 屬於副都心地帶的商店街 |
近鄰型 | 屬於辦公區型態 | ||
住宅區型 | 以提供生活消費型產品為主要機能 | ||
路過型 | 指在某地換車的過路客型人潮, 他們的共同特色是行色匆匆,時間是此類人潮的最大成本。 | ||
通勤型 | 多發生在住宅與交通站的交會地帶, 人潮產生時間極為明顯。 | ||
都心型 | 多發生在城市最繁榮的商業地帶,其特色是人潮流量大,有長時間的高峰時段,屬於重量級商圈, 是大型化商場必爭之地。 |
表格D-G 依顧客背景與流動性分-曾光華
資料來源 | 學者或單位 | 分類項目 | 內容 |
維基百科 | 曾光華(2007)《行銷學:探索原理與體驗實務》 | 都會型 | 都會型商業區域是指都市中許多人的主要購物、休閒、娛樂的地方,如台北市東區及西門商圈和站前商圈、信義計畫區;新北市新板商圈、台中中港路以及高雄市五福商圈、三多商圈 |
社區型 | 社區型商業區域的零售業以服務該社區的居民為主,如台北的民生社區、高雄的尖美社區 | ||
辦公型 | 辦公型商業區域的零售業以服務該區域內的上班人員為主,通常白天生意比晚上好,如台北敦南商圈、松江南京商圈、高雄中正路、台南中正路 | ||
轉運型 | 轉運型商業區域內的人潮主要是因為交通工具轉運而來,因此顧客逗留時間不長,如許多都會與城鎮的火車站附近區域 | ||
校園型 | 校園型商業區域內的顧客多以學生或教職員為主,寒暑假生意較差,例如台灣大學對面的公館、緊鄰成功大學的勝利路及大學路 | ||
遊樂型 | 遊樂型商業區域內的顧客多以遊客為主,人數隨季節與氣候變化,生意較不穩定,如墾丁、日月潭風景區 | ||
夜市型 | 夜市型商業區域內的顧客多為附近之居民,也有遠地慕名而來,晚上生意比白天好,如台北士林夜市、高雄六合夜市、嘉義文化路夜市 |
版權所有 請勿盜用